摘要:中心镇一角1950年,新生的武胜人民政权县治仍为中心镇,县委机关设在原国民党县党部内,县政府机关设在国民党时期县政府内。随着“三反”运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逐渐增多,原有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房屋十分窄狭,且阴暗...
中心镇一角
1950年,新生的武胜人民政权县治仍为中心镇,县委机关设在原国民党县党部内,县政府机关设在国民党时期县政府内。随着“三反”运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逐渐增多,原有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房屋十分窄狭,且阴暗潮湿,破旧不堪,虽对原有房屋重新调整安排,便利学校教学和机关人员办公。但是,治标的措施难治本,根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从整个县域的地理位置上看,地处边缘一隅的县城既不适中,又交通不便,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长远角度分析,县城三面临江没有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沿口镇位于全县中心地带,陆有岳武公路贯通,水有嘉陵江环绕,自古以来都是周边县的物资散集地,商贸市场活跃,是全县的经济中心。土地改革后,相继成立的粮食、土产等五个公司因县城窄狭市场凋敝而落户沿口镇。从长远计,将县城从中心镇迁往沿口镇是很适宜的。县委书记杨正明、县长张一峰到任后,就积极着手研究解决这一重大问题。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向川北行政公署递交了将县城搬迁沿口镇的报告。同年9月,南充地委宣传部部长牛天鸾,共青团南充地委书记吴国均分别接任武胜县委书记和县长。而就在此时,川北行署批复武胜报告,同意武胜县城迁沿口镇,并拨给迁置费7.5亿元(旧币,下同)。
牛天鸾迅即召集吴国钧等人研究搬迁县治的具体事宜。会议决定,由吴国钧集中全力专管县治迁建工作,行政上的事由牛天鸾一并承担。首先选址太平铺,因那里是古“驿站”,地势平坦开阔,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又临近岳武公路,交通方便。但也有当时难以解决的具体困难:一无可饮用的水源,二无可征用的房屋,若全部兴建,工程浩大,短期内无法完成,迁建资金不足,只能放弃。经反复比较,最后选定在斑竹湾上面靠岳武公踣西侧的山丘下面建县城。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在灯草巷岩上边有一股可供数百人饮用的优质泉水,将来从嘉陵江取水也比较方便;二是如果将临近的私立沿口初中迁去中心原县政府驻地,留下的学校校舍和礼堂即可作为机关职工宿舍、会议场地;三是临近的烂寨子基本完好,稍加维修即可作监狱、拘留所,这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迁建资金,而且短期内即可实现迁县城的目标。
地址选定后,县委、县政府即着手研究建设事宜。经过9个多月的紧张修建,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的三幢一楼一底加角楼的办公大楼和附属的三栋小平房职工宿舍相继竣工。而预算资金此时也已超支了,但是县人武部还没有住处,县委、政府、公安局等都没有厨房和食堂,于是牛天鸾又果断拍板,在县政府办公楼后面山梁子上增修一栋平房给县武装部人员作办公室和宿舍。另外在县委、政府正面广场外靠岩边,用建筑余料和脚手架材料,捆绑搭建了一个临时厨房和食堂,一切就绪,用去迁建费13.5亿元。
1953年6月,县委、县政府及各机关干部先后搬迁到新县城沿口镇上班。1955年9月,武胜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新县城召开;1956年5月,中国共产党武胜县一届一次党代会在新县城召开。历史翻开了薪的一页。
1953年12月在川北行署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胡耀邦主任点名批评:牛天鸾,你好大的胆子,我们批给你7.5亿,你竟花了13.5亿元。牛天鸾事后检讨:整个工程已经上马铺开,我不能搞个半截子工程,造成浪费,让后人唾骂呀。最后,南充地区行署默许认帐了事。
(来源|i武胜。本文素材来源《武胜史略》一书,武胜县史志办公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