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源:广安日报-广安在线来到明月镇白鹤咀村之前,我们遭遇了好几次堵车。堵车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那些车牌号,不仅有本地车牌号,还有很多是成都、重庆的,他们都是冲着游玩“荷月江岸”到这里的。记得小时候,摩托车都是稀罕物件,后来逐渐兴起了电动自行...
来源:广安日报-广安在线
来到明月镇白鹤咀村之前,我们遭遇了好几次堵车。堵车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那些车牌号,不仅有本地车牌号,还有很多是成都、重庆的,他们都是冲着游玩“荷月江岸”到这里的。
记得小时候,摩托车都是稀罕物件,后来逐渐兴起了电动自行车,如今汽车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年轻人尤其喜欢开车,但家里的长辈难免对此有些抱怨:“几步路,动不动就开车,一年下来油费、保养费就上万,浪费钱!”
这时,车子驶进了白鹤咀村我表叔家的院子里,表叔和表婶正在从皮卡车上卸货。
51岁的表叔是今年春节回到家乡的,在外务工数十年,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老家发展。
回到家乡的契机,是明月镇发展起了乡村旅游。2018年,按照“整村规划、分期推进”的思路,白鹤咀村引进了集休闲观光、餐饮民宿、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荷月江岸”项目,将白鹤咀村打造成为真正的湿地公园。
第一年,他在观望,担心乡村旅游发展不起来;
第二年,陆陆续续有村民在“荷月江岸”附近摆摊卖农产品,生意还不错,他觉得在外摆摊麻烦,还得添置推车,不如先利用家里的空房间,开个小卖部试试水;
第三年,他开始筹备,将家里的砖瓦小平房换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并留出一间房间按照小卖部的规格装修了起来,还专门在后院修建了一个小仓库;
第四年,也就是今年,货物都摆上了货架,大门也挂上了“乡村便利店”的招牌,小卖部开始营业。
国家级非遗项目“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助推农旅融合。
营业的第一天,我也在表叔家。还记得那天是大年初三,我和家人来表叔家拜年。那几天正好是“荷月江岸”客流量最大的时期,来小卖部买东西的人很多,即使有我们的帮忙,也有点忙不过来。
前不久,为了进货方便,表叔还将家中原有的摩托车换成了一辆皮卡车,姨公(表叔的父亲)虽对此埋怨了快半个月,但表叔还是坚持换掉了,他说:“皮卡车既能载客,又能载货,方便。”
回到家乡半年多,表叔感觉还不错,甚至感觉这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时光,理由很简单:干事业的同时还能兼顾家里,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也自在。
华蓥市景观大道——新华大道。
环境整治 留下城市记忆
说起对华蓥的记忆,钢铁桥是避不开的。
位于市中心的钢铁桥,连接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两岸,方便市民出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每年春节,到钢铁桥边拍照是我和表妹雷打不动的“节目”。以前相机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拍照都是找摄影师傅。因此,每天都有十余位摄影师傅在钢铁桥靠近滨河东路一侧摆摊。
还记得我10岁那年的春节,我和表妹在钢铁桥拍摄的照片被摄影师傅当成了范例照片,摆在摊位上进行展示,这件事让我没少跟其他人炫耀。
2017年春天,年久失修的铁桥被迫封闭拆除,钢铁桥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蓥城人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市民的呼吁下,2020年夏天,华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原址重建钢铁桥的施工公告,开启了钢铁桥“回塑计划”。
一年过去,钢铁桥以崭新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线,它全长36米,桥面内宽3.6米,外宽4.2米,呈“一”字形矗立在清溪河上,纵横交错的钢架展示着它的坚毅,陪伴我们进入新时代。
钢铁桥下的清溪河,也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读书时,我每天都要沿着清溪河河岸走上数百米。由于受到上游矿产企业排放的弃渣污水和山洪泥石流的影响,清溪河河水污浊、河床升高、河道堵塞,加上城市污水处理管网配套设施滞后,清溪河受到严重污染。“臭水沟”就是大家对当时清溪河的称呼,顾名思义,清溪河散发的臭味很远就能闻到,尤其是晴天,在河岸边路过的时候,大家都巴不得一路小跑,早点离开。
2018年,华蓥市启动了清溪河生态修复工程,把河道治理与景观打造有机结合起来,沿河新建了人行步道和步道节点公园、亲水平台等景点。
如今3年过去了,河道治理基本结束,市民不仅可以在沿途的步道节点公园歇息游玩,而且还可带着孩子在清澈见底的亲水区玩水、嬉戏。
从曾经污浊的臭水,到现在清澈的河水,我感受到了家门口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相信,华蓥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三次创业 再挺华蓥发展的“脊梁”
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名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兵,怀着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这其中,就包括支援广安三线建设的广大人员,他们扎根华蓥山深处,用艰辛、汗水和付出,奏响了现代工业机器轰鸣的美妙乐章。
我的父亲曾是华蓥市经贸系统的一名职工,当时与华蓥市境内八大军工厂来往很密切。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讲三线建设的故事。从“干打垒”到“技工带民工”,从“美多”牌照相机的诞生故事到珠江牌S—201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批量生产……当时的我年纪还小,听不懂生产的过程有多复杂,也悟不出什么大道理,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无论条件多差、环境多恶劣,支援华蓥的“三线人”没有一人退缩。正是凭着他们钢铁般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华蓥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
21世纪初,军工企业的整体搬迁,虽搬走了华蓥市工业经济的半边天,但“三线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随后的20多年里,华蓥市经历了“三二一”战略,把铁路沿线建成发达的工业走廊,形成了“一廊两片”的城市经济格局,掀起了二次创业的闯关时期;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为重点,围绕资源办工业,依托园区办工业,一扫军工企业搬离的“阴霾”;抢抓“三农”工作新机遇,全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谐农村、新型农民,农业经济强势发展……如今正在进行的“三次创业”,以电子信息、玄武岩纤维等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生产区、配套服务区,推动工业企业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将再挺华蓥工业发展的“脊梁”。
从广安的工业排头兵向全省的工业强市跨越,从广安的传统农业小市向广安的特色农业大市跨越,从广安的旅游名山向全省的旅游名山跨越,从广安的最小城市向川东的特色城市跨越,从民众的温饱型生活向民众的小康型生活跨越,这其中,华蓥虽遭遇不少坎坷,但展望未来,前途依然光明。
本文来自【广安日报-广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